北京市空間數據共享與協同審批系統針對全市空間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審批需求,以實現全市一張圖和建設項目審批信息的全周期、精細化管理為目標,一期工程以市發改委、市規劃委和市國土局為試點,建設“一個數據庫、一個平臺、一個應用”。 圖1 北京市空間數據共享與協同審批系統建設內容 一個數據庫是指以北京市規劃和國土的基礎數據、業務數據為主體的空間數據庫。數據類型包括基礎數據、規劃成果數據、行政審批數據和專題數據以及元數據五大類。按照“分建共享”的原則,采用“物理分散、邏輯集中”的形式,構建全市“一張圖”。項目完成了規劃、國土共計77個要素集、229個要素類、2715個要素項的元數據整理與錄入工作, 24類數據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通過共享平臺實現了兩部門間的有限共享。 一個平臺是指空間數據共享服務與監管平臺。建立規劃、國土數據共享途徑,通過目錄向用戶展現共享空間數據資源信息,根據權限提供多種方式方便用戶訪問與應用空間數據,滿足不同用戶對空間數據共享與建設項目業務協同審批的需要。目前,國土局向規劃委共享了權屬宗地數據、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土地利用規劃數據、2010年審批的土劃撥、土地出讓和征地共6類數據,規劃委向國土局共享了電子地圖、城市總體規劃中的用地性質、控規中的用地性質、規劃意見書附圖、建設用地許可證附圖、建設工程許可證附圖共6類數據。 圖2 共享平臺的建設成果 一個應用是指建設項目全周期管理系統。通過項目條形碼編號一個建設項目在不同審批部門、不同審批環節的信息關聯,最終實現項目的審批全流程管理與匯總分析。規管2000、國土資源監管平臺可直接與該系統對接,基于項目條形碼編號實現跨部門項目審批信息查詢、瀏覽和全周期管理,規劃委通過該系統可實時查看用地內建設項目的進展情況,國土局可直接查看項目的規劃審批信息。該系統為下一步推廣到全市固定資產項目審批各個環節的信息共享與協同審批奠定基礎。 圖3 建設項目在發改、規劃和國土三個部門間的審批流程 該項目今后將在以下五個方面發揮作用: 1) 推進委內、外數據共享。規管2000升級后可直接與共享平臺對接,在前期研究工作或辦理各項規劃手續、技術服務過程中,遇到涉及建設項目征地、出讓和劃撥等具體問題時,可在規管2000中直接調用、查看國土局數據,縮短與國土局協調時間,提高規劃業務審批的效率。國土局已經在北京市國土資源綜合監管平臺中實現了與共享平臺的對接,直接在國土監管平臺中調用規劃的數據,輔助國土業務審批。規委會、國土局其它業務系統也可以基于共享平臺實現信息共享。 2) 提高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實現規劃編制、實施與監督階段的全流程監管,推進“三規合一”規劃階段參考地籍、土地利用現狀、土地利用規劃。實施與監督階段可以將審批結果與規劃指標進行比對,保證規劃的準確落實。 3) 促進建設用地精細化。規劃審批中參考地籍數據的權屬邊界,避免出現畸零地(邊角地),提高建設用地的精細化利用。 4) 提升行政審批效率。國土局審批中參考或直接應用規劃審批邊界,避免出現“一地三釘”或審批邊界不一致情況,保證規劃委與國土局審批結果一致,提高審批效率。為發揮規劃統籌提供技術平臺。通過建設項目全流程的管理與匯總分析,為發揮規劃統籌作用提供技術平臺,為領導決策提供信息支撐,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